不负国家使命 再赴国家战略 —— 献给攀枝花开发建设55周年

搜狐焦点攀西站 2020-03-04 09:31:53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献礼攀枝花开发建设55周年 昨天出版的《攀枝花日报》推出重磅文章 不负国家使命 再赴国家战略 —— 献给攀枝花开发建设55周年 全文如下👇 (一)仲春三月。攀枝花尽情绽放,灿若云霞;金沙江奔腾不息,绿如碧玉。战“疫”时期,山河为证,岁月为名,我们迎来攀枝花开发建设55周年。 王东/摄影 万水千山不

献礼攀枝花开发建设55周年

昨天出版的《攀枝花日报》推出重磅文章

不负国家使命 再赴国家战略

—— 献给攀枝花开发建设55周年

全文如下👇

(一)仲春三月。攀枝花尽情绽放,灿若云霞;金沙江奔腾不息,绿如碧玉。战“疫”时期,山河为证,岁月为名,我们迎来攀枝花开发建设55周年。

王东/摄影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全国少有 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攀枝花,孕于20世纪50年代、生于20世纪60年代,因国家战略而孕、因国家战略而生,肩负国家使命,筑梦工业强国。

趟过历史的长河,追溯党中央调整全国工业布局的宏大战略,寻找攀枝花肩负国家使命的时间坐标,我们壮怀激烈、心潮澎湃。

1958年3月21日,省会成都。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将攀枝花开发建设正式纳入国家计划。

1964年2月8日,冶金工业部从全国各地抽调108名冶金科研人员,成立“攀枝花铁矿冶炼试验组”。

图片来源:云上攀枝花

1964年5月15日,首都北京。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从战略高度提出一、二、三线建设布局,攀枝花被列为三线建设重点。

1964年9月9日,位于仁和大田的拉姑林业局机关办公楼,中央10部委和云、贵、川三省召开现场联席会议。著名的“大田会议”,研究确定了攀枝花工业区的总体规划,初步选定弄弄坪为攀枝花钢铁厂厂址。攀枝花建设的蓝图从这里诞生,“大田会议”旧址历史性地成为攀枝花建设之“心”。

王东/摄影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攀枝花特区,成为新中国排名前列个资源开发特区。

1965年3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冶金部部长吕东、攀枝花特区总指挥徐驰呈送的《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这一天,成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日,即建市纪念日。

从此,一幅绚丽恢弘的画卷,在金沙江畔、宝鼎山麓、大裂谷间徐徐展开。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55年的发展历程,跨越两个世纪,见证数个时代。

这是一部不忘初心的红色史诗,这是一曲牢记使命的时代赞歌,这是一幅战天斗地的英雄画卷。

图片来源:云上攀枝花

攀枝花为国家大三线建设树立了成功典范,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借鉴,为同心携手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探索,圆满完成了共和国赋予这座英雄城市的国家使命。

“向后看”,是为了总结经验,更是为了“向前看”。

今天,攀枝花正以新的视野,重构发展格局、重梳发展路径、重造发展优势,一步步实现自我突破,孕育新一轮发展的无限生机活力,正以更加坚定的自信、更加笃定的步伐、更加靓丽的姿态再赴国家战略!

王东/摄影

(二)

攀西科技城日新月异。1万余件(套)文物、2万余张图片正静静地安放在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里,它们已经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在此驻足、凝视、静思。

王东/摄影

文物背后的故事波澜壮阔。

启动以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为基础的“三线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矿产资源富集的攀枝花,成为“三线建设”的主战场之一。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55年的发展历程,就是少有的人间奇迹、撼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高阳琼/摄影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在无水、无电、无路、无住房等艰苦条件下,数十万建设者创造了用普通高炉将“呆矿”变“宝藏”、突破“地质禁区”建成成昆铁路等世界工业史、交通史上的奇迹,建起了被誉为“象牙微雕”钢城的攀钢和“车轮上的工业基地”,探索出了一条在大山区建设大工业的可行路径,为国家三线建设提供了标杆,被史学界誉为“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和光辉缩影”。

引领攀枝花发展,创造奇迹的密码是什么?在每一个发展节点,都镌刻着一个伟大、光荣、闪亮的名字——中国共产党。

55年党旗高扬,党的坚强领导,为攀枝花创造发展奇迹提供了根本保证。“攀枝花奇迹”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光辉杰作,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和缩影。

王东/摄影

“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攀枝花搞不起来,我睡不着觉。”“你们不搞攀枝花,我就骑着毛驴子去那里开会,没有钱,拿我的稿费去搞。”

三线建设时期,攀枝花是排头兵,是重中之重,是毛泽东主席直接过问、关心的地方。“攀枝花”地名的确定,攀钢厂址的选定,攀枝花特区领导管理体制的制定等重大问题,都由毛泽东主席拍板决定。

王东/摄影

在项目建设方面,周恩来负责安排部署,邓小平亲赴攀枝花指挥,李富春、薄一波具体执行,方毅8次亲临攀枝花、9次组织召开攀枝花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工作会,中央13个部委参与会战……这在新中国任何一个工业建设项目上都是少有的。

1970年7月1日,攀枝花炼出排名前列炉铁水,这是国家调集全国技术力量协作攻关开展千余次实验创造的奇迹;同日,全长1085公里的成昆铁路通车,这是30万军民参与建设、许多年轻建设者献出宝贵生命铸就的丰碑。

1971年4月1日,攀钢雾化提钒试验成功,为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闯出了新路,我国改写了钒进口国的历史,成为钒出口国。

“砸锅卖铁上程控!”1993年12月18日,攀枝花程控电话网开通,实现通信现代化,告别了电话号码四位数、五位数并存的落后历史。

王东/摄影

“不建机场誓不休!”2003年12月6日,攀枝花保安营民用机场建成通航。

从“四川省攀枝花高耗能园区”到“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再到“四川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再到高级“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生产出排名前列批四氯化钛到生产出排名前列批海绵钛,再到生产出排名前列炉钛锭;从桐子林水电站建成到金沙水电站、银江水电站加快建设;攀钢五氧化二钒、高钒铁生产线投产,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产钒国;在全国率先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成为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发源地;西攀高速建成通车,丽攀高速攀枝花段建成通车,攀大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攀昆动车开行;缅甸天然气实现入攀;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千亿大关;攀钢营业收入、经营利润创历史较好水平……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弦歌不辍,步履铿锵。

周良/摄影

气势恢宏的攀枝花开发建设史,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充分表现出坚持独立自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充分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充分证明了攀枝花是一座敢于担当、能打胜仗的英雄城市。

王东/摄影

东方风来满眼春。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开启了中国第二次革命,将攀枝花推到了率先与国际接轨的时代潮头,让攀枝花向更加广阔的天空探出“枝头”。

1989年,故事片《共和国不会忘记》上映,引起很大反响。这部以攀钢为原型的电影,荣获第十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较佳故事片奖,大量镜头在攀钢拍摄。事实上,1980年10月30日,攀钢实行上缴利润总额包干承包责任制,开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实行经营承包之先河。实施改革的当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4%。

1986年11月30日,国务院批准渡口市为全国第二批开放城市;1987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打开对外大门,更改出于保密要求的随处可见的地名“渡口”,意味着攀枝花告别封闭,迈开大步走向世界、敞开怀抱拥抱世界。

1987年5月,攀钢与24家银行组成的国际银团签订2.1亿美金贷款合同,成为排名前列家向国际银团贷款的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直接利用外资建设的攀钢二期工程1997年建成投产,总体装备水平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铁、钢、坯、材产量在原有基础上各增加100万吨。

1991年12月,当时亚洲较大的水电站——二滩水电站主体工程在攀枝花开工建设。这是国内排名前列个全面实行国际招标、按照菲迪克合同条款(FIDIC)实施工程建设管理的项目,也是世界银行对单个工程提供贷款最多的项目。来自世界43个国家的专家和建设者在被誉为“小联合国”的二滩工地上,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合同条款推进工程建设。1999年12月,总装机容量330万千瓦的二滩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的春雷唤醒了攀枝花大地,英雄城市书写了一部崭新的时代篇章。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火红的攀枝花能够在大山深处的金沙江畔绚丽绽放,正是走中国路、扬中国魂、聚中国力的硕果。

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

刘家成/摄影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攀枝花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大使命,省委对攀枝花发展提出了“3+ 2”的新定位新要求,攀枝花全市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市委“一二三五”总体工作思路,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今天的攀枝花,改革发展的底气更足——坚持以发展为排名前列要务,全力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两城”建设扎实推进,工业发展后劲增强,现代农业质效提升,康养旅游产业“5115”工程加速实施,对外通道愈发通畅;

高阳琼/摄影

今天的攀枝花,人民群众的生活更美——“一枢纽五高地”加快建设,主城区交通“三把锁”逐步打开,以“绣花”功夫推进精准脱贫,创新开展城乡基层治理,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今天的攀枝花,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在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市委的带领下,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守纪律、提效能、强执行、做表率,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一线高高飘扬,实现了疫情防控与高质量发展“两手抓、两不误”;

……

王东/摄影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攀枝花都以自己每一步的成长,回报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都将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向前进!

(四)

人民是历史的记录者,是伟大的见证者,更是奇迹的缔造者。

无论是在开发建设初期、改革开放时期,还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攀枝花都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书写了攀枝花的历史,共同缔造了攀枝花的荣光。

在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有一面用99双手印模型打造的巨大墙面。这面墙叫做“攀枝花历届劳动模范手模墙”,以此来铭记对攀枝花开发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劳动模范。

面对“手模墙”,耄耋之龄的吴恒泰和年过古稀的杨桂兰感慨万千。作为攀枝花开发建设初期“八闯将”“六金花”的代表,两位老人的手印也熔铸到这面墙上,而像他们一样的三线建设者们共同孕育、传承和弘扬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城市的记忆里。

王东/摄影

历史不会忘记,55年前,肩负起国家使命,建设者们以“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的决心和韧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着攀枝花英雄的力量。

50多年前,一位小伙子在请战书上表达决心:“亲爱的党啊,请你相信我吧,让我到大西南去,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攀枝花老一代开发建设者亓伟,在生命垂危之际说:“我死后,请把我埋在宝鼎山上,让我日日夜夜看着攀枝花出煤、出铁、出钢。”

图片来源:云上攀枝花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攀枝花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接续奋斗。新时期的英模继续发扬“三线精神”,建成了20世纪中国较大的水电站二滩水电站和总投资90亿元的攀钢二期工程,打通了全流程钒钛产业链,建立起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实现了由钢铁之城向钒钛之都、由工矿基地向康养胜地、由传统三线建设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的重大转变,完成了从昔日“七户人家一棵树”的荒芜之地向现代化工业城市的历史性跨越。

“学着前辈的样子”,新一代攀枝花儿女接过“三线精神”的旗帜,在各条战线、各个岗位发光发亮。

 在工厂车间,“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周树春,带领他的两个徒弟曾正超、宁显海潜心工作,他们勇夺第43届、44届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师徒三人执着坚守、创新前行,以精湛的技艺,在世界先进展现“大国工匠”的风采;

 在抗击疫情最前沿,我市驰援湖北医疗队的40名医护人员,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顽强拼搏、日夜奋战,在荆楚大地为患者点亮一盏盏希望的灯,谱写了“最美逆行者”一曲曲以生命守护生命的壮丽赞歌;

 在创新创业的“蓝海”,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用钢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金属材料高级工程师韩振宇,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有效破解了多项技术难题,其负责研制的两项热处理钢轨创造四项世界之最,新产品累计为企业新增经济效益数亿元;

 在扶贫攻坚排名前列线,“90后”援助木里藏区干部刘以章,在帮扶凉山州木里县水洛乡古尼村期间,把村里的点滴小事都当做民生大事来做,成为脱贫摘帽的主心骨和“领头雁”,将援藏进行到底;

……

攀枝花树,高大挺拔,顶天立地,是壮士风骨和英雄气质的意象。攀枝花,被誉为英雄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群英荟萃英雄之城,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铁水”与“汗水”染红了它。

丁锐/摄影

攀枝花是一座有着英雄气质的城市,这气质来源于每一位攀枝花人。他们以实际行动,擦亮“攀枝花人”这个共同的名字,创造并守护着英雄城市的骄傲。

全域纳入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成功创建高级钒钛高新区,全国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攀挂牌成立;

王东/摄影

含钒百米钢轨,作为国内少有获得“国家出口免检”证书的先进钢轨,已被广泛应用在京津高铁、青藏铁路等国家重要工程和高寒高海拔铁路项目,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助力中国高铁跑出世界速度;

成功进入全国呼吸环境十佳城市、全国十大凉都、中国避暑名城、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50强、中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排行榜50强,成为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

……

当一幅幅发展蓝图变成现实,“三线精神”也因此而更加熠熠生辉。

代代相传的“三线精神”,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激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一次又一次得到丰富。“三线精神”焕发出的光芒,永远闪耀在时代的坐标!

(五)时代日新月异,“变”是永恒旋律。

步入新时代的攀枝花迎来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时代之问——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拓宽发展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

攀枝花亟需一次决胜未来的格局之“变”。

不断发问、不断思考、不断探路,攀枝花找到自己的路径:加快建设钒钛新城和攀西科技城,让“背靠背”的“两区”(钒钛高新区、花城新区)变成“手牵手”的“两城”,打造未来发展“双引擎”。

王东/摄影

加快“两城”建设,既是对新发展理念的坚决贯彻落实,也有着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的深思熟虑,把攀枝花带入了全新的时代,为更长远的发展“奠基”。

高质量的发展、高效能的治理、高品质的生活,是一座城市的担当。

加快推进“两城”建设,是攀枝花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省委对攀枝花“3+2”的新定位新要求,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拓展发展新空间的实际行动,是攀枝花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

"

“工业不强不叫攀枝花”,这是攀枝花的发展“信条”。"

从发展定位上看,钒钛新城由“钒钛”和“新城”两大要素构成,主要承担以产城融合推动钒钛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高级钒钛产业基地的使命,其有“三大定位”:攀枝花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攀西经济区新的增长极、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重要引擎。

王东/摄影

攀西科技城则立足攀西、放眼全国,以“科技”为名,突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文化发展,承担集聚高端资源要素、牵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打造综合性高端性“大科技”城市新区的使命,其同样有“三大定位”:川西南滇西北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孵化中心、“五大区域高地”突显区、攀枝花市民中心。

建设“两城”,攀枝花并非“在白纸上作画”。目前,“两城”建设正按照“生态优先、产业立根、创新驱动、产城融合”的原则,从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创新驱动、要素保障、体制机制改革、交通枢纽建设六大方面着手,切切实实为人们带来看得见的幸福。已编制出台“两城”建设实施方案和产业规划、概念性规划等,创新“两城”建设体制机制,“两城”建设用地单列保障,市级审批权限有序下放,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建的政务服务中心、市民中心、天星湖公园等项目进展有序,优秀干部、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等要素资源加速集聚。

让产业“强劲”起来,“两城”如“双擎”,驱动着钒钛之都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奋力前行;

让城市“温暖”起来,“两城”如“双翼”,承载着123万攀枝花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期盼。

攀枝花已展开双翼,向新一轮腾飞发起冲刺!

(六)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55年后,攀枝花将再次于国家战略中展翅腾飞。历经波澜壮阔的55年,一股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正在充分爆发、尽情释放。

雄壮的号角汇聚起来,就是澎湃的时代浪潮;奋进的力量汇聚起来,就是磅礴的历史乐章。

历史就是经由这种力量创造和书写,而未来也同样需要依靠这种力量来推动和铸就。

这种力量是在乱云飞渡中从容研判的战略定力。

 从全球来看,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日渐增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主基调。

 从全国和全省来看,面临着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不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王东/摄影

 从我市来看,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产业转型升级有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和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攀枝花已站在国家战略的“超级风口”,迎来突围之机、登高之机。

这种力量是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改革魄力。

回首攀枝花走过的路,我们无数次破壁重生,打破“小我”的坛坛罐罐,拥抱时代的激越与昂扬。在每一个重大发展节点,源于基础的累积和意识的觉醒,攀枝花都会彰显出在时代大潮中的“弄潮儿”本色。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又一次把成渝地区纳入国家规划和国家战略。这一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明确提出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进”国家战略之格局,“借”国家战略之伟力。

——攀枝花有更强的忧患意识。作为省内距成都最远的城市,攀枝花没有坐在“观众席”上远观,而是以更强烈的危机意识、更艰辛的努力,主动登台“同唱一出戏”,把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使命。

——攀枝花有更新的发展思维。主动加强与中央部委、省级部门和成都市、重庆市的对接联系,“读懂悟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盘子”,研究贯彻落实举措;找准融入“切口”,形成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政策、资源、产业和基础设施等各要素的同向融通、同频共振,借势发力。

——攀枝花有更准的发力“点位”。聚焦产业、交通、城市“三大领域”,坚持做大产业聚合、做强交通牵引、做优城市承载,努力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独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城市。

——攀枝花有更实的主动作为。“两城”建设,既与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脉相承,更是攀枝花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强力“双翼”。全市上下正从更高的站位、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层面、更宽的视野来推进“两城”建设,把“两城”建设的“成绩单”转化为重返国家战略的“入场券”。

这种力量是听唱新翻杨柳枝的创新活力。

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攀西分中心、芒果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一县(区)一中心”双创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国家钒钛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工作有序推进,钒钛科技孵化器跻身高级示范平台;高端钛合金、3D打印用球形钛合金粉末制备、大型EB炉、氯化法钛白等关键性技术取得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提名1项、冶金科学技术奖6项和省科技进步奖16项;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1300余名,开展“三线工匠”(即“攀枝花工匠”)评选……刚刚过去的2019年,攀枝花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亮点频出,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

王东/摄影

没有攀钢就没有攀枝花。2020年2月24日,“攀钢航母舰队”启航,攀枝花和攀钢手拉手、心连心,共同把攀钢打造成千亿级的高级钒钛企业,建设一支优秀的“攀钢航母舰队”集体“出海”,加快打造高级钒钛产业基地。这是尊重历史、继承传统、互利共赢的重要决定,这是厚植发展优势、重返国家战略的重大抉择,这是产城融合、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南向开放门户的重大决策,这是充分发挥地企各自优势、共同提能增效、再次振兴攀枝花工业的重大举措。

王东/摄影

未来,我们仍然需要让蕴藏于这座城市的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仍然需要加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梦想,总是这般在力量的汇聚中,照进现实,绽放光彩。

“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点燃亿万人民奋发向前的激情。

英雄攀枝花再出发,阳光康养地开新篇。让我们不惧风雨、不畏险阻,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再赴国家战略、再续时代辉煌!

来源:攀枝花日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